在新疆阿瓦提县广袤的棉田中,纪录片《地上的云朵》以一种几乎无声无息的方式,讲述了土地与人之间的深刻故事。长时间的拍摄过程,K8凯发官网摒弃了解说与采访,几乎没有正面镜头,仅通过透明的镜头,编织出一部关于真实生活的“史诗”——一段没有剧本的、关于人、土地和家族情感的纪实故事。
这部纪录片于5月7日在全国院线正式上映,影片的核心聚焦于两位普通的新疆棉农:艾尔肯和赵强。他们的家庭生活,围绕着“地上的云朵”——棉花的种植和收获,展现出深厚的家庭情感与生活智慧。导演刘帼轶希望通过这种“透明”的拍摄方式,尽量减少创作者的主观因素,将镜头专注于人们真实的日常与情感交织之中。
在刘帼轶的眼中,真实的生活本身就是最值得记录的内容。通过亲身融入艾尔肯和赵强的家庭,她发现人和土地之间、人与人之间那种不言而喻的深情最为动人。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强调了“透明”的拍摄理念,避免任何人为干预,将镜头轻轻地放入这些普通棉农的生活中,真实记录了他们的工作、选择和情感。
影片开始时,艾尔肯妻子在棉田中哼唱的无配乐维吾尔民谣,为影片拉开了帷幕。这一声声民谣,仿佛就是影片的情感起点,将“棉花线”与“情感线”紧紧交织在一起。艾尔肯与赵强两家的生活,从采棉、打包、售卖到日常琐事,细节中蕴含着不言而喻的情感连接。从艾尔肯家的三代同堂,到赵强和妻子管小燕的青梅竹马,这些生活细节呈现了亲情和爱情的真挚力量。
纪录片的拍摄并非为了猎奇,而是通过细致的观察记录下生活的起伏与真实。导演及其团队在这两个家庭中驻守了数月,从黎明到深夜,镜头几乎成为了生活的“第四面墙”。通过“隐形”拍摄,艾尔肯与赵强家逐渐展现出了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家人们的细腻互动,白尔娜即将离家求学时的情感波动,赵强受伤后管小燕的焦虑等,都得以真实呈现。通过这种“透明”的拍摄方式,导演成功捕捉到了生活中最珍贵的瞬间。
尤其在语言方面,由于艾尔肯一家大多数时间讲的是维吾尔族语言,创作团队有时并不能理解对话的内容。然而,导演认为,这种语言上的不理解反而让镜头的“透明性”更具意义。即便她不理解当时的谈话内容,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不言中传递,这正是影片最打动人的地方。
对于刘帼轶来说,镜头必须保持谦卑,这样才能让生活自然地展现其庄严与诗意。她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听到那段民谣的感动:在风吹过的棉田中,母亲不经意哼唱的那首歌,略带沙哑的嗓音和土地的摩擦感,几乎让她忘却了所有的拍摄技术和条件限制。最终,尽管光线条件并不完美,她决定保留这段“原版”,让声音回归生活的本真,正如她所说:“那一刻,真的太动人了。”
这种纪实的美学手法,使得《地上的云朵》能够让观众感同身受,仿佛置身于阿瓦提的风沙与晨露中,亲眼见证这些平凡人们的生活。
面对大量“透明”镜头所记录下的素材,创作团队需要反复观看这些原始影像,K8凯发官网以精确捕捉每一段情感的流转。通过“有机剪辑”,影片将原本看似冗余的对话和情节,细细打磨,最终形成了结构严谨的叙事。每一处剪辑都让情感的线条更加深刻,影片既保留了纪实影像的质感,又充满了诗性的张力。
《地上的云朵》并未强行设定情节冲突,而是以两家人自始至终没有交集的方式,展现了普通棉农家庭在一段岁月中的真实生活。即便影片团队曾想过让两家人在片尾见面,形成互动,但很快便否决了这一想法,因为这违背了创作团队的“最小干预原则”。正如白尔娜在影片首映礼上所说:“这部影片最大的意义,就是记录了我们真正的生活。”
正是这种执着于真实与透明的追求,《地上的云朵》让生活中的每一细节都成了诗。影片留白的空间,不仅让观众感受到土地的温暖与人情的厚重,也在没有结局、没有冲突的状态下,提供了开放的思考空间,邀请观众继续凝视这片充满生命力的土地。
在阿瓦提县举行的首映礼上,艾尔肯一家与赵强一家终于首次见面,这两个以“地上的云朵”为纽带的家庭握手言欢,承诺未来会再度聚首,彼此的情感也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这部纪录片,正是通过镜头无声的记录,成就了这份深沉的生活与情感史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