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1、第六章第六章常用纬编花色组织常用纬编花色组织与圆机编织工艺与圆机编织工艺本章知识点本章知识点 1.1.提花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特性、编织方法提花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特性、编织方法和走针轨迹。和走针轨迹。2.2.集圈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特性、编织方法、集圈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特性、编织方法、走针轨迹和工艺设计。走针轨迹和工艺设计。3.3.添纱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特性和基本编织添纱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特性和基本编织方法和影响正确添纱的因素。方法和影响正确添纱的因素。4.4.衬垫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衬垫比、特性衬垫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衬垫比、特性和编织方法。和编织方法。5.5.衬纬组
2、织的结构特点、特性和基本编织衬纬组织的结构特点、特性和基本编织方法。方法。6. 6. 毛圈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特性和基本毛圈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特性和基本编织方法,毛圈沉降片的构型以及对织物的编织方法,毛圈沉降片的构型以及对织物的影响。影响。7. 7. 调线织物的结构特点和特性,四色调线装置调线织物的结构特点和特性,四色调线装置的工作原理与调线织物的编织方法。的工作原理与调线. 绕经织物的结构特点和特性,绕经装置的工绕经织物的结构特点和特性,绕经装置的工作原理与绕经织物的编织方法。作原理与绕经织物的编织方法。9. 9. 长毛绒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特性,纤维长毛绒组
3、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特性,纤维毛条梳理喂入装置的工作原理与长毛绒组织毛条梳理喂入装置的工作原理与长毛绒组织的编织方法。的编织方法。10.10.移圈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特性,移圈移圈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特性,移圈机件构型,纱罗组织和菠萝组织的编织方机件构型,纱罗组织和菠萝组织的编织方法。法。11.11.常用的复合组织种类、结构特点、特性和常用的复合组织种类、结构特点、特性和编织方法编织方法第一节第一节 提花组织与编织工艺提花组织与编织工艺 一、提花组织的结构与分类一、提花组织的结构与分类1.定义定义将纱线垫放在按花纹要求所选择的某将纱线垫放在按花纹要求所选择的某些织针上编织成圈,而未垫放纱线、的织针不成些织针上编织成圈,而未垫放纱线的织针不成圈,纱线呈浮线状浮在这些不参加编织的织针圈,纱线呈浮线状浮在这些不参加编织的织针后面所形成的一种花色组织。后面所形成的一种花色组织。 2.结构单元:线圈浮线.分类:单面提花组织分类:单面提花组织 双面提花组织双面提花组织(一)单面提花组织(一)单面提花组织 分类:均匀(规则)提花分类:均匀(规则)提花 不均匀(不规则)提花不均匀(不规则)提花 1.单面均匀提花组织单面均匀提花组织 特点:特点:1)在每一个横列中,每一种色纱都出现一次,如果)在每一个横列中,每一种色纱都出现一次,如果是双色提花,每一个横列中有两种色纱出现;是双
5、色提花,每一个横列中有两种色纱出现; 2)线圈大小相同、结构均匀、外观平整;)线圈大小相同、结构均匀、外观平整;3)每个线圈后面都有浮线,浮线数等于色纱数减一,)每个线圈后面都有浮线,浮线数等于色纱数减一,如果是双色提花,每个线圈后面只有一根浮线(两如果是双色提花,每个线圈后面只有一根浮线(两色浮线交换处除外);色浮线)每枚织针编织次数相同,即每个横列中只参加一)每枚织针编织次数相同,即每个横列中只参加一次编织;次编织;5)浮线太长,容易勾丝,一般在)浮线太长,容易勾丝,一般在45个圈距为宜;个圈距为宜; o应用:依靠色纱组合来形成色纹图案,设计是采应用:依靠色纱组合来形成色纹
6、图案,设计是采用意匠图来表示。用意匠图来表示。2. 单面不均匀提花组织单面不均匀提花组织 一般可分单色或多色不均匀提花组织一般可分单色或多色不均匀提花组织 单面不均匀提花组织特点:单面不均匀提花组织特点:1) 在确定的循环周期内,每枚织针参加编织的次数不在确定的循环周期内,每枚织针参加编织的次数不完全一样。某些织针连续几个横列不编织,这样就形完全一样。某些织针连续几个横列不编织,这样就形成了拉长的线)线圈大小不相同,结构不均匀,外观有凹凸效应。)线圈大小不相同,结构不均匀,外观有凹凸效应。 线圈指数线圈指数编织过程中某一线圈连续不脱圈的次数,编织过程中某一线、次数,线圈指数愈大,一般线圈越大。线圈指数愈大,一般线圈越大。目的:不均匀提花组织用目的:不均匀提花组织用来编织短浮线的单面提花来编织短浮线的单面提花组织组织 ,使浮线减少而将提,使浮线减少而将提花线圈与平针线圈纵行适花线圈与平针线圈纵行适当排列。当排列。 o 单面不均匀提花组织的应用单面不均匀提花组织的应用应用范围:袜品应用范围:袜品(二)双面提花组织(二)双面提花组织1、分类:、分类: 可分为:完全提花组织、不完全提花组织可分为:完全提花组织、不完全提花组织 或分为:均匀提花组织、不均匀提花组织或分为:均匀提花组织、不均匀提花组织2. 完全提花组织完全提花组织指每指每一路成圈系统在编织反一
8、路成圈系统在编织反面线圈时,所有反面织面线圈时,所有反面织针(在圆机中即上针盘针(在圆机中即上针盘织针)都参加编织的一织针)都参加编织的一种双面提花组织。种双面提花组织。 完全提花组织特点:完全提花组织特点:1)反面形成横条效应)反面形成横条效应2)反面线圈的纵密)反面线圈的纵密正面线圈纵密;色纱数应在正面线.不完全提花组织不完全提花组织指在编织反面线圈时,每一个横列由两种色纱编指在编织反面线圈时,每一个横列由两种色纱编织而成的一种双面提花组织。织而成的一种双面提花组织。 反面组织:纵条、小芝麻点、大芝麻点反面组织:纵条、小芝麻点、大芝麻点注:反面形成直
9、条效应,色纱效应集中,容易显露在注:反面形成直条效应,色纱效应集中,容易显露在正面而形成正面而形成“露底露底”现象现象 ,通常采用芝麻点做反,通常采用芝麻点做反面。面。反面呈纵条纹反面呈纵条纹正面花纹意匠图正面花纹意匠图反面花纹意匠图反面花纹意匠图不不 完完 全全 提提 花花 组组 织织反面呈芝麻点反面呈芝麻点不不 完完 全全 提提 花花 组组 织织三色不完全均匀提花组织三色不完全均匀提花组织三色提花三色提花三个成圈系统完成一个正面线圈横列。三个成圈系统完成一个正面线圈横列。二、提花组织的特性与用途二、提花组织的特性与用途 1、特性:、特性:1)由于浮线的存在,织物延伸性小。)由于浮线)脱散性小,织物厚,平方米克重大。)脱散性小,织物厚,平方米克重大。3)生产效率低。)生产效率低。2、用途、用途1)服装用布)服装用布2)装饰用和其他产业用)装饰用和其他产业用三、提花组织的编织工艺三、提花组织的编织工艺编织方法及走针轨迹编织方法及走针轨迹 成圈针:织针达到退圈高度成圈针:织针达到退圈高度不编织针:织针未被选中,保持在最低位置不编织针:织针未被选中,保持在最低位置编织提花织物的走针轨迹编织提花织物的走针轨迹虚线:被选上成圈的织针针踵轨迹。:被选上成圈的织针针踵轨迹。虚线:未选上成圈的织针针踵轨迹。:未选上成圈的织针针踵轨迹。 成圈成圈 不编织不编织第
11、二节第二节 集圈组织与编织工艺集圈组织与编织工艺 一、集圈组织的结构与分类一、集圈组织的结构与分类1 1、集圈组织集圈组织在针织物的在针织物的某些线圈上,除套有一个某些线圈上,除套有一个封闭的旧线圈外,还有一封闭的旧线圈外,还有一个或几个悬弧的花色组织。个或几个悬弧的花色组织。2 2、结构单元、结构单元线、分类:、分类:按单双面来分,可分为单面集圈组织和双面集圈按单双面来分,可分为单面集圈组织和双面集圈组织。组织。按悬弧多少来分,可分为单按悬弧多少来分,可分为单列、双列、多列集圈组织。列、双列、多列集圈组织。按参加集圈的针数分,可分按参加集圈的针数分,可分为单针、双针、三针
12、集圈。为单针、双针、三针集圈。 一般将悬弧多少与参加集一般将悬弧多少与参加集 圈的针数多少结合起来命名。圈的针数多少结合起来命名。 单针三列集圈单针三列集圈三针单列集圈三针单列集圈双针双列集圈双针双列集圈(一)单面集圈组织(一)单面集圈组织1 1、定义:单面集圈组织是在平针组织的基础上、定义:单面集圈组织是在平针组织的基础上进行集圈编织而形成的一种组织。进行集圈编织而形成的一种组织。2 2、特点:、特点: 利用集圈单元在平针中的排列形成花色效应。利用集圈单元在平针中的排列形成花色效应。 利用多列集圈形成凹凸网眼效应。利用多列集圈形成凹凸网眼效应。 利用几种色纱与集圈单元组合形成色彩效应。利用几
13、种色纱与集圈单元组合形成色彩效应。 利用集圈悬弧来减少单面提花组织中浮线的长度。利用集圈悬弧来减少单面提花组织中浮线、结构效应:、结构效应:利用集圈单元在平针中的排列可形成各种结构花色效应。利用集圈单元在平针中的排列可形成各种结构花色效应。 斜纹效应:斜纹效应: 根据集圈单元在平针线圈中有规律排列,形成斜纹效应。根据集圈单元在平针线圈中有规律排列,形成斜纹效应。采用单针双列集圈,斜纹明显。采用单针双列集圈,斜纹明显。凹凸小网孔效应:凹凸小网孔效应:如图所示,利用单针双列或单针多列集圈形成凹凸不平的如图所示,利用单针双列或单针多列集圈形成凹凸不平的织物。集圈的悬弧愈多,织物。集圈的
14、悬弧愈多,织物表面的凹凸效应愈明显,织物表面的凹凸效应愈明显,小小孔也愈大。孔也愈大。网孔网孔色彩花纹效应:色彩花纹效应:在集圈组织中,由于悬弧被正面圈柱覆盖,在织物正面在集圈组织中,由于悬弧被正面圈柱覆盖,在织物正面不能看见悬弧,只显示在反面。不能看见悬弧,只显示在反面。当采用色纱编织时,凡是形成悬弧的色纱,在织物的正当采用色纱编织时,凡是形成悬弧的色纱,在织物的正面将被拉长线圈所遮盖,面将被拉长线圈所遮盖,在正面只呈现成圈纱的色彩效应在正面只呈现成圈纱的色彩效应。(二)双面集圈组织二)双面集圈组织 双面集圈组织是在罗纹组织和双罗纹组织双面集圈组织是在罗纹组织和双罗纹组织的基础上进行集圈编织
15、而形成的。的基础上进行集圈编织而形成的。1.1.双面集圈组织的作用双面集圈组织的作用 形成花色效应形成花色效应 在双层织物组织中,集圈还可以起到一种连在双层织物组织中,集圈还可以起到一种连接作用。接作用。2.2.常见组织:常见组织:(1 1)只在织物的一面形成集圈,两个横列完成一个)只在织物的一面形成集圈,两个横列完成一个循环称之为循环称之为半畦编半畦编组织。组织。(2 2)集圈是在织物的两面形成的,两个横列)集圈是在织物的两面形成的,两个横列完成一个循环称之为完成一个循环称之为畦编畦编组织。组织。o 集圈的连接作用集圈的连接作用二、集圈组织的特性与用途二、集圈组织的特性与用途1 1、利用集圈
16、形成较多的花色效应(色彩效应、利用集圈形成较多的花色效应(色彩效应、网眼、凹凸、闪色效应等)。网眼、凹凸、闪色效应等)。2 2、脱散性较平针组织小(织防脱散横列)。、脱散性较平针组织小(织防脱散横列)。3 3、耐磨性比平针、罗纹差,而且容易抽丝。、耐磨性比平针、罗纹差,而且容易抽丝。4 4、厚度较平针与罗纹组织的大。、厚度较平针与罗纹组织的大。5 5、横向延伸较平针与罗纹差。、横向延伸较平针与罗纹差。6 6、断裂强力比平针与罗纹差(线圈受力不均)。、断裂强力比平针与罗纹差(线圈受力不均)。三、集圈组织的编织工艺三、集圈组织的编织工艺1 1、形成方法:、形成方法: 集圈组织的编织方法与提花组织相
17、似,需要集圈组织的编织方法与提花组织相似,需要进行选针。进行选针。成圈成圈/ /集圈集圈织针织针1 1、3 3被选被选中上升到退圈高中上升到退圈高度度-成圈成圈 织针织针2 2被选中被选中上升到集圈上升到集圈 ( (即即不完全退圈不完全退圈) )高高度度-集圈集圈。2 2、走针轨迹、走针轨迹 虚线为编织成圈织针针踵运动轨迹。为编织成圈织针针踵运动轨迹。 虚线为编织集圈的织针针踵运动轨迹。为编织集圈的织针针踵运动轨迹。一、添纱组织的结一、添纱组织的结构与分类构与分类1 1、定义、定义是指针是指针织物上全部线圈或部织物上全部线圈或部分线圈由两根纱线形分线圈由两根纱线、织。成的一种组织。 第三节第三节 添纱组织与编织工艺添纱组织与编织工艺2 2、添纱的目的:、添纱的目的:(1)织物正反面具有不同的色泽与性质,如丝盖棉;)织物正反面具有不同的色泽与性质,如丝盖棉;(2)使织物正面形成花纹;)使织物正面形成花纹;(3)采用不同捻向的纱线编织时,可消除针织物线圈歪斜。)采用不同捻向的纱线编织时,可消除针织物线、添纱组织分类:、添纱组织分类:(1 1)全部线圈添纱组织:简单添纱、交换添纱)全部线圈添纱组织:简单添纱、交换添纱(2 2)部分线圈添纱组织:架空添纱、绣花添纱)部分线圈添纱组织:架空添纱、绣花添纱(一)(一)全部线、定义、定义织物所有线圈织物所有线圈均由二个线圈重叠而成。均由二个线圈重叠而成。织物一面由一种纱线显露,织物一面由一种纱线显露,另一面由另一种纱线显露。另一面由另一种纱线显露。 交换添纱交换添纱 根据花纹根据花纹要求相互交换两种纱线要求相互交换两种纱线在织物正面和反面的相在织物正面和反面的相对位置对位置 。(二)部分线圈添纱组织(二)部分线圈添纱组织定义:定义:在地组织内,仅有部在地组织内,仅有部分线圈进行添纱分线、绣花添纱、绣花添纱地纱始终地纱始终成圈编织,而面纱则在需要成圈编织,而面纱则在需要形成花纹的针上进行成圈,形成花纹的针上进行成圈,面纱可以与地纱同色或异色。
20、面纱可以与地纱同色或异色。2 2、架空添纱、架空添纱由二根纱支相由二根纱支相差悬殊的纱线编织而成,有差悬殊的纱线编织而成,有些地方参与成圈的只有一根些地方参与成圈的只有一根纱线(细支纱),另一根呈纱线(细支纱),另一根呈浮线停留在织物反面。浮线、架空添纱和绣花添纱的区别:、架空添纱和绣花添纱的区别:绣花添纱绣花添纱织物反面无浮线织物反面无浮线存在;存在;架空添纱架空添纱织物反面有浮线织物反面有浮线存在。存在。二、添纱组织的特性与用途二、添纱组织的特性与用途1 1、特性:、特性: 添纱组织的线圈几何特性基本上与地组织相同。添纱组织的线圈几何特性基本上与地组织相同。 部分添纱
21、组织延伸性和脱散性较地组织小,容部分添纱组织延伸性和脱散性较地组织小,容易引起勾丝。易引起勾丝。2 2、用途:、用途: 部分添纱组织中的架空添纱多用于袜品上。部分添纱组织中的架空添纱多用于袜品上。 全部全部添纱组织多用于功能性、舒适性较高全部全部添纱组织多用于功能性、舒适性较高的服装面料。的服装面料。三、添纱组织的编织工艺三、添纱组织的编织工艺(一)编织条件及影响因素(一)编织条件及影响因素1 1、编织条件、编织条件 采用特殊的纱线喂入装置以便采用特殊的纱线喂入装置以便同时喂入地纱和添纱。并同时喂入地纱和添纱。并在垫在垫纱和成圈过程中,保证面纱在纱和成圈过程中,保证面纱在织物正面,地纱在织物反
22、面。织物正面,地纱在织物反面。(2 2)成圈过程中纱)成圈过程中纱线相对位置的分析:线相对位置的分析: 垫纱时:必须保垫纱时:必须保证添纱证添纱靠近针背,靠近针背,地纱靠近针钩。添地纱靠近针钩。添纱垫纱横角纱垫纱横角 地纱垫地纱垫纱横角纱横角2 2、影响因素:、影响因素:(1 1)织针:针头外形不同的织针,添纱效果不同。)织针:针头外形不同的织针,添纱效果不同。扑头针更有利于编织添纱组织。扑头针更有利于编织添纱组织。(2 2)纱线的性质:)纱线的性质: 由于两种纱线刚度、摩擦系数、截面直径不同,由于两种纱线刚度、摩擦系数、截面直径不同,而影响添纱效果。而影响添纱效果。(3 3)喂纱条件的因素:
23、)喂纱条件的因素: 添纱的垫纱横角与纵角较地纱小,添纱的喂入张添纱的垫纱横角与纵角较地纱小,添纱的喂入张力应比地纱大力应比地纱大理论上称之为理论上称之为“一大二小一大二小”。(4 4)线)纱线张力)纱线张力扑头针扑头针普通针普通针(二)成圈过程(二)成圈过程1 1、全部线圈添纱组织的成圈过程与平针组织相同,仅采用专门的导、全部线圈添纱组织的成圈过程与平针组织相同,仅采用专门的导纱器和织针。纱器和织针。2 2、交换添纱组织的成圈过程、交换添纱组织的成圈过程(1 1)采用辅助沉降片的成圈)采用辅助沉降片的成圈过程:过程:普通沉降片和辅助沉降片,普通沉降片和辅助沉降片,插在同
24、一槽内起翻转两种纱插在同一槽内起翻转两种纱线的作用。线的作用。 成圈过程如图所示:张力成圈过程如图所示:张力大的纱线靠近针钩内侧。靠近针钩内侧。 成圈(弯纱)前,纱线在针钩内侧,成圈(弯纱)时,纱线在针钩内侧,成圈(弯纱)时,纱线紧贴针钩紧贴针钩内侧。内侧。(2 2)采用特殊沉降片的成圈过程)采用特殊沉降片的成圈过程图(图(1 1)表示开始垫纱时织针与沉降片的位置。)表示开始垫纱时织针与沉降片的位置。图(图(2 2)表示正常添纱编织。)表示正常添纱编织。图(图(3 3)表示沉降片向右运动,织针下降过程中纱线的翻转。)表示沉降片向右运动,织针下降过程
25、中纱线、绣花添纱组织的成圈过程、绣花添纱组织的成圈过程(1 1)编织绣花的线)编织绣花的线不不穿在同一导纱器上。穿在同一导纱器上。(2 2)绣花纱有专用的导纱片。)绣花纱有专用的导纱片。(3 3)绣花纱导纱片根据花纹要)绣花纱导纱片根据花纹要求进入垫纱位置。求进入垫纱位置。4 4、浮线(架空)添纱组织的成圈过程、浮线(架空)添纱组织的成圈过程(1 1)地纱)地纱1 1垫纱位置低,使所有的织针能垫纱编织。垫纱位置低,使所有的织针能垫纱编织。(2 2)面纱)面纱2 2垫纱位置高,被选上的织针(根据花纹要求)垫纱位置高,被选上的织针(根据花纹要求)可以同时垫上面
26、纱与地纱。未被选上的织针,其面纱在可以同时垫上面纱与地纱。未被选上的织针,其面纱在该织针的针背后,成浮线。从而形成浮线添纱组织。该织针的针背后,成浮线。从而形成浮线添纱组织。第四节第四节 衬垫组织与编织工艺衬垫组织与编织工艺一、衬垫组织的结构与分类一、衬垫组织的结构与分类1 1、定义、定义衬垫组织是以一根或几根衬垫纱线按一定衬垫组织是以一根或几根衬垫纱线按一定的比例在织物的某些线圈上形成不封闭的悬弧,在其余的比例在织物的某些线圈上形成不封闭的悬弧,在其余的线圈上呈浮线停留在织物反面的一种花色组织。的线圈上呈浮线停留在织物反面的一种花色组织。2 2、结构单元、结构单元线圈、悬弧和浮线、和浮线、分类:平针、添纱、分类:平针、添纱(一)平针衬垫组织(一)平针衬垫组织1 1、结构形式、结构形式: 平针衬垫组织以平针为地组织,如图所示。平针衬垫组织以平针为地组织,如图所示。 图中图中1 1为地纱编织平针组织。为地纱编织平针组织。 图中图中2 2为衬垫纱,它按一定的比例编织成不封闭的圈弧为衬垫纱,它按一定的比例编织成不封闭的圈弧悬挂在地组织上。悬挂在地组织上。2 2、特点、特点: 在衬垫纱和平针线圈沉降弧的交叉处,衬垫纱显示在织物的正面,在衬垫纱和平针线圈沉降弧的交叉处,衬垫纱显示在织物的正面,如图中如图中a a、b b处。处。 这类组织又称两线衬垫组织,编织一个完全横列需要
28、两路编织系统。这类组织又称两线衬垫组织,编织一个完全横列需要两路编织系统。 衬垫纱采用比地纱粗的纱线。衬垫纱采用比地纱粗的纱线。 采用多种花式纱线可用来形成花纹效应。采用多种花式纱线可用来形成花纹效应。 如图如图3-533-53所示。所示。3 3、缺点、缺点:(1 1)平针衬垫组织的衬垫纱线显露在织物)平针衬垫组织的衬垫纱线显露在织物正面(称之露底)。正面(称之露底)。(2 2)显露破坏织物外观)显露破坏织物外观。1 1、形成方式:、形成方式:1 1)面纱和地纱编织平针组织。)面纱和地纱编织平针组织。2 2)衬垫纱夹在面纱和地纱之)衬垫纱夹在面纱和地纱之间。间。(二)添纱衬垫组织(二)添纱衬垫
29、组织2 2、特点:、特点:1 1)不显示在织物的正面。)不显示在织物的正面。2 2)从而改善了织物的外观。)从而改善了织物的外观。(三)衬垫纱的垫纱比三)衬垫纱的垫纱比1 1、定义、定义垫纱比是指衬垫纱在地组织上形成的不封闭圈弧与垫纱比是指衬垫纱在地组织上形成的不封闭圈弧与浮线、方式、方式常用的有常用的有1 1:1 1、1 1:2 2和和1 1:3 3等。等。 前面一个数字代表圈弧所占纵行数;前面一个数字代表圈弧所占纵行数; 后面一个数字代表浮线所占纵行数。后面一个数字代表浮线)凹凸效应,图)凹凸效应,图(1)(1),(,(2 2
30、)斜纹外观,图)斜纹外观,图(2)(2),(3 3)条纹外观,图)条纹外观,图(3)(3),(,(4 4)方块外观,图)方块外观,图(4)(4)。二、衬垫组织的特性与用途二、衬垫组织的特性与用途 用途:用途:1 1、衬垫纱可用于拉绒起毛形成绒类织物。、衬垫纱可用于拉绒起毛形成绒类织物。2 2、通过衬垫纱还能形成花纹效应。、通过衬垫纱还能形成花纹效应。3 3、适宜用于内衣及运动衣、适宜用于内衣及运动衣、T T恤衫等。恤衫等。 特性:特性:1、织物表面平整,保暖性好、织物表面平整,保暖性好2、横向延伸性小,织物尺寸稳定、横向延伸性小,织物尺寸稳定三、衬垫组织的编织工艺三、衬垫组织的编织工艺(一)平
31、针衬垫组织的编织工艺(一)平针衬垫组织的编织工艺 一般编织一个横列采用两路成圈一般编织一个横列采用两路成圈系统。系统。 左图所示为编织一个完全组织用左图所示为编织一个完全组织用四个成圈系统。四个成圈系统。(二)添纱衬垫组织的编织工艺二)添纱衬垫组织的编织工艺 添纱衬垫组织可在钩针和舌针的针织机上编织。添纱衬垫组织可在钩针和舌针的针织机上编织。1 1、机件:、机件:单面四针道舌针圆纬机。单面四针道舌针圆纬机。双片颚的沉降片。双片颚的沉降片。三个成圈系统编织一个横列。三个成圈系统编织一个横列。2 2、成圈过程、成圈过程(1 1)喂入衬垫纱)喂入衬垫纱 编织衬垫纱的织针根据垫纱比的要求上升。如图编织
32、衬垫纱的织针根据垫纱比的要求上升。如图3-3-59(1)59(1)实线织针轨迹实线的位置,其余的织针不上升,织的位置,其余的织针不上升,织针针1 1、4 4、77上升的高度如图上升的高度如图3-59(2)3-59(2)所示。所示。 衬垫纱衬垫纱D D垫入后,沉降片向针筒中心运动,使衬垫纱弯垫入后,沉降片向针筒中心运动,使衬垫纱弯曲,衬垫纱从针钩移到针杆上,如图曲,衬垫纱从针钩移到针杆上,如图3-59 (3)3-59 (3)所示。所示。(2 2)喂入面纱)喂入面纱 两种高度的织针随针筒的回转,在三角的作用下,织针下降至图两种高度的织针随针筒的回转,在三角的作用下,织针下降
33、至图3-59(1)3-59(1)中中3 3的位置,使面纱纱线的位置,使面纱纱线E E喂入,如图中喂入,如图中(4)(4)所示。所示。 所有的织针继续下降至图所有的织针继续下降至图(1)(1)中中4 4的位置,织针的位置,织针1 1、4 4、77上的衬垫纱上的衬垫纱D D脱圈在面纱脱圈在面纱E E上,如图中上,如图中(5)(5)所示。此时,衬垫纱在沉降片的上片颚上。所示。此时,衬垫纱在沉降片的上片颚上。(3 3)喂入地纱)喂入地纱 针筒继续回转,所有的织针上升至图针筒继续回转,所有的织针上升至图3-59 (1)3-59 (1)中中5 5的位置,此时面纱形成的位置,此时面纱形成的线、然后垫入地纱的线圈仍然在针舌上,然后垫入地纱F F,如图中,如图中(6)(6)所示。所示。 织针下降至图织针下降至图3-59 (1)3-59 (1)中中6 6的位置,织针、沉降片与三种纱线的相对关系的位置,织针、沉降片与三种纱线的相对关系如图中如图中(7)(7)所示。所示。 织针继续下降至织针继续下降至 (1)(1)中中7 7的位置时,织针下降到最低点,针钩将面纱和地的位置时,织针下降到最低点,针钩将面纱和地纱穿过旧线圈,形成新线圈。衬垫纱就被夹在面纱和地纱之间,完成一个横纱穿过旧线圈,形成新线圈。衬垫纱就被夹在面纱和地纱之间,完成一个横列编织。列编织。 如图中如图中(8)(8)所示,并继续下
35、一个横列的编织。所示,并继续下一个横列的编织。第五节第五节 衬纬组织与编织工艺衬纬组织与编织工艺一、衬纬组织的结构一、衬纬组织的结构(一)定义:衬纬组织是在纬编基本、变化或花色组织的基础(一)定义:衬纬组织是在纬编基本、变化或花色组织的基础上,沿纬向衬入一根不成圈的辅助纱线而成的。上,沿纬向衬入一根不成圈的辅助纱线而成的。(二)结构:一般为双面结构。(二)结构:一般为双面结构。二、衬纬组织的特性与用途二、衬纬组织的特性与用途(一)特性:(一)特性:1 1、衬纬组织的特性取决地组织及纬纱的性、衬纬组织的特性取决地组织及纬纱的性质。质。2 2、织物结构紧密,尺寸稳定,延伸性小,、织物结构紧密,尺寸
36、稳定,延伸性小,保暖性好。保暖性好。3 3、当纬纱采用弹性纱线,裁剪时容易回缩。、当纬纱采用弹性纱线,裁剪时容易回缩。(二)用途:(二)用途: 一般用于袜口、领口、袖口等产品中。一般用于袜口、领口、袖口等产品中。三、衬纬组织的编织工艺三、衬纬组织的编织工艺 由图由图3-613-61所示,采用特殊的喂纱嘴所示,采用特殊的喂纱嘴6 6。 在织针出筒口进行退圈前,把纬纱喂入上、下织针的针背后。在织针出筒口进行退圈前,把纬纱喂入上、下织针的针背后。 当上、下织针垫上新纱线成圈后,纬纱夹在上、下圈柱之间。当上、下织针垫上新纱线成圈后,纬纱夹在上、下圈柱之间。第六节第六节 毛圈组织与编织工艺毛圈组织与编织
37、工艺一、毛圈组织的结构与分类一、毛圈组织的结构与分类1 1、定义、定义毛圈组织是由平针线圈和带有拉长沉降毛圈组织是由平针线圈和带有拉长沉降弧的毛圈线圈组合而成的一种花色组织。弧的毛圈线圈组合而成的一种花色组织。2 2、结构单元、结构单元毛圈线圈拉长沉降弧的毛圈线圈。毛圈线圈拉长沉降弧的毛圈线、分类、分类普通毛圈和花式毛圈,花式毛圈又有单普通毛圈和花式毛圈,花式毛圈又有单面毛圈和双面毛圈之分。面毛圈和双面毛圈之分。(一)普通毛圈组织(一)普通毛圈组织1 1、定义、定义普通毛圈组织是指普通毛圈组织是指每一只毛圈线圈的沉降弧都被拉每一只毛圈线圈的沉降弧都被拉长形成毛圈。长形成毛圈。 2 2
38、、分类:有满地毛圈、正包毛圈、反包毛圈。、分类:有满地毛圈、正包毛圈、反包毛圈。(1 1)满地毛圈)满地毛圈把每一路每枚针都将地纱和毛圈纱编把每一路每枚针都将地纱和毛圈纱编织成圈而且使毛圈线圈形成拉长的沉降弧的结构。非满织成圈而且使毛圈线圈形成拉长的沉降弧的结构。非满地毛圈与之相反。地毛圈与之相反。(2 2)正包毛圈)正包毛圈地纱线圈显露在织物正面,并将毛圈地纱线圈显露在织物正面,并将毛圈纱线圈覆盖的一种形式。纱线圈覆盖的一种形式。 优点:防止在穿着和使用过程中毛圈纱被从正面抽优点:防止在穿着和使用过程中毛圈纱被从正面抽出,尤其适合于要对毛圈进行剪毛的天鹅绒类织物。出,尤其适合于要对毛圈进行剪
39、毛的天鹅绒类织物。(3 3)毛圈纱线圈显露在织物正面,将地纱线圈覆盖住,)毛圈纱线圈显露在织物正面,将地纱线圈覆盖住,而织物反面仍是拉长沉降弧的毛圈。而织物反面仍是拉长沉降弧的毛圈。 优点:对正反两面的毛圈纱进行起绒处理,形成双优点:对正反两面的毛圈纱进行起绒处理,形成双面绒织物。面绒织物。(二)花式毛圈组织(二)花式毛圈组织1 1、定义:花式毛圈组织是指通过毛圈、定义:花式毛圈组织是指通过毛圈形成花纹图案和效应的毛圈组织。形成花纹图案和效应的毛圈组织。2 2、分类:有提花毛圈组织,浮雕花纹、分类:有提花毛圈组织,浮雕花纹毛圈组织,高度不同的毛圈组织等。毛圈组织,高度不同的毛圈组织等。(1 1
40、)提花毛圈组织)提花毛圈组织 每一线圈横列除了有地纱外,还有每一线圈横列除了有地纱外,还有两根或两根以上的毛圈色纱。它可以是两根或两根以上的毛圈色纱。它可以是满地或非满地毛圈结构。满地或非满地毛圈结构。(2 2)浮雕花纹毛圈组织)浮雕花纹毛圈组织 毛圈可以在织物表面形成浮雕花纹毛圈可以在织物表面形成浮雕花纹效应,为非满地毛圈结构。效应,为非满地毛圈结构。(3 3)两种不同高度的毛圈组织)两种不同高度的毛圈组织 形成毛圈花纹与浮雕毛圈相似,不同之处,平针线圈由较低形成毛圈花纹与浮雕毛圈相似,不同之处,平针线圈由较低的毛圈来代替。的毛圈来代替。(4)双面毛圈组织)双面毛圈组织 是指织物两面都形成有
41、毛圈是指织物两面都形成有毛圈的一种组织。的一种组织。 由三根纱线编织而成,如图由三根纱线所示。所示。 纱线编织地组织;编织地组织; 纱线形成正面毛圈;形成正面毛圈; 纱线形成反面毛圈。形成反面毛圈。二、毛圈组织的特性与用途二、毛圈组织的特性与用途(一)特性:(一)特性:1 1、毛圈组织具有良好的保暖性与吸湿性、毛圈组织具有良好的保暖性与吸湿性2 2、产品厚实,柔软。、产品厚实,柔软。(二)毛圈织物的用途:(二)毛圈织物的用途:1 1、用于毛巾、用于毛巾2 2、用作睡衣、浴衣以及休闲服等。、用作睡衣、浴衣以及休闲服等。 三、毛圈组织的编织工艺三、毛圈组织的
42、编织工艺( (一一) )毛圈的形成原理毛圈的形成原理1 1、导纱器、导纱器 与编织添纱组织相似,两个导纱孔。与编织添纱组织相似,两个导纱孔。图中图中1 1地纱的垫入位置较低,图中地纱的垫入位置较低,图中2 2毛圈纱,毛圈纱,垫入位置较高。垫入位置较高。2 2、编织毛圈:、编织毛圈: 地纱和面纱可分别在沉降片的片颚和片鼻上进行弯纱。地纱和面纱可分别在沉降片的片颚和片鼻上进行弯纱。如图如图3-663-66所示。所示。 3 3、沉降片:、沉降片:若要改变毛圈的高度,需要更若要改变毛圈的高度,需要更换片鼻高度不同的沉降片。换片鼻高度不同的沉降片。 4 4、毛圈织物质量、毛圈织物质量 取决于毛圈能否紧固
43、在地组取决于毛圈能否紧固在地组织中;织中; 毛圈高度是否均匀一致。毛圈高度是否均匀一致。 5 5、不同型号的毛圈针织机所用的沉降片结、不同型号的毛圈针织机所用的沉降片结构不一定相同。如图构不一定相同。如图3-673-67所示。所示。 片鼻长而宽片鼻长而宽 当沉降片向针筒中心挺进当沉降片向针筒中心挺进时,片鼻能伸向前几个横列时,片鼻能伸向前几个横列形成的毛圈中去,将它们抽形成的毛圈中去,将它们抽紧,使毛圈更好地紧固在地紧,使毛圈更好地紧固在地组织中,毛圈的高度更加均组织中,毛圈的高度更加均匀一致。匀一致。(二)普通毛圈的编织(二)普通毛圈的编织1 1、双沉降片(、双沉降片(图图3-683-68所
44、示)所示)由脱由脱圈沉降片和握持毛圈沉降片图中圈沉降片和握持毛圈沉降片图中2 2组成。组成。2 2、二片沉降片相邻排列在同一槽中。、二片沉降片相邻排列在同一槽中。3 3、成圈过程、成圈过程(1 1)织针上升退圈)织针上升退圈 针针1 1上升退圈。上升退圈。 两片沉降片相对运动;握持毛圈沉两片沉降片相对运动;握持毛圈沉降片降片4 4向针筒中心挺进,其片鼻伸入前向针筒中心挺进,其片鼻伸入前几个毛圈几个毛圈2 2中去,抽紧,使毛圈高度均中去,抽紧,使毛圈高度均匀;脱圈沉降片匀;脱圈沉降片3 3略向外退,放松地纱略向外退,放松地纱线)垫入地纱和毛圈纱)垫入地纱和毛圈纱 地纱地纱5 5
45、垫入位置较低;垫入位置较低; 毛圈纱毛圈纱7 7垫入位置较高;垫入位置较高; 握持毛圈沉降片握持毛圈沉降片4 4和脱圈沉降片和脱圈沉降片3 3都向外退出。都向外退出。(3 3)弯纱成圈)弯纱成圈 两片沉降片都朝针筒中心运动直到弯纱结束,两片沉降片都朝针筒中心运动直到弯纱结束, 通过调节脱圈沉降片通过调节脱圈沉降片3 3向中心的位置,向中心的位置,使地纱使地纱与毛圈纱之间与毛圈纱之间的距离变大的距离变大( ((4 4)中的)中的HL)HL)或变小或变小( (5)( (5)中的中的HK)HK),利用这种方法可,利用这种方法可改变毛圈的高度。改变毛圈的高度。(4 4)反包毛圈)反包毛圈采用特殊设计的
46、织针和沉降片采用特殊设计的织针和沉降片来实现。图来实现。图3-703-70所示。所示。毛圈纱和地纱垫入针钩后,毛圈纱和地纱垫入针钩后,沉降片向针筒中心挺进,利用沉降片向针筒中心挺进,利用片鼻上的一个台阶将毛圈纱片鼻上的一个台阶将毛圈纱推向针背,随着织针的下降,推向针背,随着织针的下降,毛圈纱在针钩中占据比地纱更毛圈纱在针钩中占据比地纱更靠近针背的位置。靠近针背的位置。 (三)花式毛圈的编织(三)花式毛圈的编织1 1、编织方法:、编织方法:(1 1)通过选针的方法,编织提花毛圈组织。)通过选针的方法,编织提花毛圈组织。(2 2)通过选择沉降片的方法,编织提花毛圈)通过选择沉降片的方法,编织提花毛
47、圈组织。组织。2 2、选针编织提花毛圈、选针编织提花毛圈(1 1)采用双沉降片和预弯纱技术进行编织。)采用双沉降片和预弯纱技术进行编织。(2 2)双沉降片的结构如图)双沉降片的结构如图3-713-71所示。所示。(3 3)编织两色提花毛圈组织时织针与双沉降片的运动轨迹)编织两色提花毛圈组织时织针与双沉降片的运动轨迹及其配合,如如图及其配合,如如图3-723-72所示。所示。(4 4)编织过程如图)编织过程如图3-733-73所示。所示。起始位置:图起始位置:图3-73(1)3-73(1) 织针织针1 1的针头大约与握持沉的针头大约与握持沉降片降片4 4的片颚的片颚6 6相平齐。相平齐。垫入地纱
48、:图垫入地纱:图3-73(2)3-73(2) 织针上升到退圈最高点,织针上升到退圈最高点,地纱地纱2828垫入针钩,握持沉降片垫入针钩,握持沉降片4 4向针筒中心移动以握持住旧线向针筒中心移动以握持住旧线圈。毛圈沉降片圈。毛圈沉降片9 9向外退出向外退出地纱预弯纱地纱预弯纱:图图3-73(3)3-73(3) 织针结束下降,旧线圈织针结束下降,旧线将针舌关闭,将针舌关闭,但不脱圈。与此同时,毛圈沉降片但不脱圈。与此同时,毛圈沉降片9 9向中心向中心运动,用片鼻握持住预弯纱的纱线运动,用片鼻握持住预弯纱的纱线。 被选中的针垫入第一色毛圈纱:被选中的针垫入第一色毛圈纱:图图3-73
49、(4)(5)3-73(4)(5) 被选中的织针上升被垫入第一色毛圈纱被选中的织针上升被垫入第一色毛圈纱3131,此时地纱,此时地纱2828夹在握持沉降片边沿夹在握持沉降片边沿7 7与毛圈与毛圈沉降片片鼻沉降片片鼻1212之间,之间,而旧线圈被片喉而旧线握持。握持。第一色毛圈纱预弯纱第一色毛圈纱预弯纱 :图图3-73(6)(7)3-73(6)(7) 织针下降钩住毛圈纱织针下降钩住毛圈纱3131,使其搁在毛圈沉降片使其搁在毛圈沉降片9 9的边沿的边沿1111上预弯纱,形成毛圈(图上预弯纱,形成毛圈(图3 37272位置位置E E)。)。 此时,预弯纱的地纱此时,预弯纱的地纱2828在
50、在张力作用下被握持在毛圈沉降张力作用下被握持在毛圈沉降片片鼻片片鼻1212之下。织针再次处于之下。织针再次处于“集圈集圈”位置。位置。被选中的织针垫入第二色毛圈纱:被选中的织针垫入第二色毛圈纱:图图3-73(8)(9)3-73(8)(9) 织针再次进行选针,上升退织针再次进行选针,上升退圈,被垫入第二色毛圈纱圈,被垫入第二色毛圈纱3333,毛,毛圈沉降片略向针筒中心移动,将圈沉降片略向针筒中心移动,将第一色毛圈纱推向针背第一色毛圈纱推向针背第二色毛圈纱预弯纱:图第二色毛圈纱预弯纱:图3-73(10)(11) 3-73(10)(11) 织针下降,第二色毛圈织针下降,第二色毛圈3333纱搁持在毛圈
51、沉降片边沿纱搁持在毛圈沉降片边沿1111上预弯纱形上预弯纱形成毛圈成毛圈旧线圈脱在预弯纱的地纱和毛圈上形成新线圈旧线圈脱在预弯纱的地纱和毛圈上形成新线) 织针下降,钩住纱线穿过位于握持沉降片边沿织针下降,钩住纱线穿过位于握持沉降片边沿6 6上的旧线圈上的旧线,形,形成封闭的新线圈。成封闭的新线圈。 第七节第七节 调线组织与编织工艺调线组织与编织工艺 一、调线织物的结构一、调线、定义、定义在编织过程中轮流改变喂入的纱线,用不同种类的纱在编织过程中轮流改变喂入的纱线,用不同种类的纱线组成各个线圈横列的一种纬编花色组织。称横向连接组
52、织。线组成各个线圈横列的一种纬编花色组织。称横向连接组织。2 2、特点、特点可得到彩色横条纹织物;可得到彩色横条纹织物; 得到凹凸条纹织物;得到凹凸条纹织物; 得到不同反光效应的条纹等;得到不同反光效应的条纹等; 调线织物可以在任何纬编组织的基础上得到。调线织物可以在任何纬编组织的基础上得到。二、调线织物的特性与用途二、调线、特性:与基础组织相同,线圈结构不起任何变化。、特性:与基础组织相同,线、用途:针织、用途:针织T T恤、运动衣面料、休闲服饰等。恤、运动衣面料、休闲服饰等。 三、调线织物的编织工艺调线织物的编织工艺(一)调线、法(一)调线、普通圆纬机、普通圆纬机一个成圈系统只有一个导纱器,一个成圈系统只有一个导纱器,成圈系统数量也有限,所以织物中一个彩横条相间成圈系统数量也有限,所以织物中一个彩横条相间的循环单元的横列数也有限。的循环单元的横列数也有限。2、调线圆纬机、调线圆纬机一个成圈系统装有多个导纱器,一个成圈系统装有多个导纱器,每个导纱器穿一种色纱线。每个导纱器穿一种色纱线。编织每一横列时,各系编织每一横列时,各系统可根据花型要求选用其中某一个导纱器,则可扩统可根据花型要求选用其中某一个导纱器,则可扩大彩横条循环单元的横列数。大彩横条循环单元的横列数。 所谓四色调线装置,即每一成圈系统有四
54、个可所谓四色调线装置,即每一成圈系统有四个可供调换的导纱指。供调换的导纱指。 (二)四色调线装置的工作原理(二)四色调线、形式:机械式、形式:机械式 电脑控制:花型变换快和方便,循环单元不受限制。电脑控制:花型变换快和方便,循环单元不受限制。2 2、原理:、原理:(1 1)主要机件:导纱器、夹线器、剪刀。)主要机件:导纱器、夹线)控制方式:)控制方式: 由基本位置由基本位置垫纱位置,夹线器关闭夹住纱线。垫纱位置,夹线器关闭夹住纱线。 由垫纱位置由垫纱位置基本位置,夹线器张开。基本位置,夹线)所示,导纱机件)所示,导纱机件2 2与与带有剪刀带有剪刀4 4和夹线处于处于基本位置。纱线穿过基本位置。纱线垫入针钩。垫入针钩。 如图如图3 37474(2 2)所示,另一导纱指)所示,另一导纱指7 7带着夹线和纱线和纱线B B摆摆向针背。向针背。 如图如图3 374 74 (3 3)所示,带着夹线和和B B纱的导纱指纱的导纱指7 7与导与导纱机件纱机件6 6一起向下运动,进入垫纱位置。一起向下运动,进入垫纱位置。 如图如图3 3
56、74 74 (4 4)所示,当新纱线)所示,当新纱线B B在调线位置被可靠地编织了二三在调线位置被可靠地编织了二三针后,夹线张开,放松纱端。导纱指张开,放松纱端。导纱指3 3上的夹线关闭,握紧纱线关闭,握紧纱线A A并将其剪断。并将其剪断。 第八节第八节 绕经组织与编织工艺绕经组织与编织工艺 一、绕经织物的结构一、绕经织物的结构1 1、定义:绕经织物是在某些纬编单面组织基础上,引、定义:绕经织物是在某些纬编单面组织基础上,引入绕经纱的一种花色结构。绕经织物也俗称为吊线织物。入绕经纱的一种花色结构。绕经织物也俗称为吊线、特点:绕经纱显露在织物正面,反面则形成浮线。、特点:绕经纱显露在织物正面,反面则形成浮线。二、绕经织物的二、绕经织物的特性与用途特性与用途1 1、特性:织物的纵向、特性:织物的纵向弹性和延伸性有所下降,弹性和延伸性有所下降,纵向尺寸稳定性提高。纵向尺寸稳定性提高。2 2、用途:用于、用途:用于T T恤、恤、休闲服饰及装饰织物。休闲服饰及装饰织物。三、绕经织物的编织工艺三、绕经织物的编织工艺(一)织针与三角的排列(一)织针与三角的排列: 1 1、织针:针筒上织针的排列分为地组织区和绕经区。每一枚织、织针:针筒上织针的排列分为地组织区和绕经区。每一枚织针有一个压针针踵针有一个压针针踵5
58、5和一个起针踵。和一个起针踵。 2 2、三角:每个成围系统有、三角:每个成围系统有5 5挡可变换的三角,以控制挡可变换的三角,以控制5 5种不同踵种不同踵位的织针(位的织针(0-40-4),即五针道。),即五针道。(二)编织原理(二)编织原理: 三个成圈系统、和的走针轨迹三个成圈系统、和的走针轨迹如图如图3-793-79所示。所示。1 1、地纱系统:、地纱系统:0-40-4号织针垫入地纱成圈号织针垫入地纱成圈2 2、绕经系统,、绕经系统,0 0号织针垫入绕经纱成圈号织针垫入绕经纱成圈3 3、辅助系统,、辅助系统,0 0号织针不编织,号织针不编织,1-41-4号号织针垫入地纱成圈。织针垫入地纱成
59、圈。4 4、花型宽度:、花型宽度: 由绕经区和地纱区组成。由绕经区和地纱区组成。 绕经区取决于一个绕经导纱器所能垫纱绕经区取决于一个绕经导纱器所能垫纱的最大针数。的最大针数。 例例2828机号圆机,绕经纱垫纱的最大宽度机号圆机,绕经纱垫纱的最大宽度1212针。针。第九节第九节 长毛绒组织与编织工艺长毛绒组织与编织工艺 一、长毛绒组织的结构与分类一、长毛绒组织的结构与分类1 1、定义:凡是在编织过程中用纤维束与地纱一起喂入而编织成圈,、定义:凡是在编织过程中用纤维束与地纱一起喂入而编织成圈,同时纤维以绒毛状附在针织物表面的组织,称为长毛绒组织。同时纤维以绒毛状附在针织物表面的组织,称为长毛绒组织
60、。 2 2、分类:普通长毛绒和提花长毛绒、分类:普通长毛绒和提花长毛绒。 二、长毛绒组织的特性与用途二、长毛绒组织的特性与用途1、特性:、特性: 长度不一的纤维形成毛干和绒毛的织物表面。长度不一的纤维形成毛干和绒毛的织物表面。 手感柔软手感柔软 保暖性保暖性 耐磨性好耐磨性好 比天然毛皮轻比天然毛皮轻 不易被虫蛀不易被虫蛀2、用途:、用途: 用于服装、动物玩具、拖鞋、装饰织物等。用于服装、动物玩具、拖鞋、装饰织物等。三、长毛绒组织的编织工艺三、长毛绒组织的编织工艺1 1、梳理装置、梳理装置由输入辊罗拉、梳理辊、钢丝滚筒组成。由输入辊罗拉、梳理辊、钢丝滚筒组成。2 2、毛条喂入装置、毛条喂入装置
61、将具有一定长度的纤维做成的毛条,梳成将具有一定长度的纤维做成的毛条,梳成有序的纤维层喂入织针。如图有序的纤维层喂入织针。如图3-833-83所示。所示。3 3、编织过程、编织过程织针进入垫纱成圈区域时,针逐渐下降织针进入垫纱成圈区域时,针逐渐下降(图(图3-843-84),从导纱器),从导纱器B B中喂入地纱;地纱与纤维束共同编中喂入地纱;地纱与纤维束共同编织形成长毛绒织物,地纱处于长毛绒织物的工艺正面,纤维织形成长毛绒织物,地纱处于长毛绒织物的工艺正面,纤维束的两个头端露在长毛绒组织的工艺反面。束的两个头端露在长毛绒组织的工艺反面。 4 4、提花长毛绒、提花长毛绒对经过每一纤维对经过每一纤维
62、束梳入区的织针进束梳入区的织针进行选针,选中的织行选针,选中的织针退圈并获取相应针退圈并获取相应颜色的纤维束。颜色的纤维束。 第十节第十节 移圈组织与编织工艺移圈组织与编织工艺 一、移圈织物的结构与分类一、移圈织物的结构与分类1 1、定义:凡在编织过程中,通过转移线圈部段形成的织物称为移圈织物。、定义:凡在编织过程中,通过转移线圈部段形成的织物称为移圈织物。2 2、分类:纱罗组织、分类:纱罗组织编织过程中转移线圈针编弧部段的组织编织过程中转移线圈针编弧部段的组织 菠萝组织菠萝组织编织过程中转移线圈沉降弧部段的组织。编织过程中转移线圈沉降弧部段的组织。(一)纱罗组织(一)纱罗组织1 1、定义:在
63、纬编基本组织的基础上,按照花纹要求将某些针上的、定义:在纬编基本组织的基础上,按照花纹要求将某些针上的针编弧进行转移,即从某一纵行转移到另一纵行。针编弧进行转移,即从某一纵行转移到另一纵行。2 2、分类:单面纱罗组织、分类:单面纱罗组织 双面纱罗组织双面纱罗组织(1 1)单面纱罗组织)单面纱罗组织 单面网眼纱罗组织(下图)单面网眼纱罗组织(下图) 单面绞花纱罗组织(下图)单面绞花纱罗组织(下图)2 2、双面纱罗组织、双面纱罗组织 针织物一面进行移圈,即将一个针床上的某些线圈移到同一针针织物一面进行移圈,即将一个针床上的某些线圈移到同一针床的相邻针上(图床的相邻针上(图3-883-88)。)。
64、在针织物两面进行移圈,即将一个针床上的线圈移到另一个针在针织物两面进行移圈,即将一个针床上的线圈移到另一个针床与之相邻的针上,或者将两个针床上的线圈分别移到各自针床床与之相邻的针上,或者将两个针床上的线圈分别移到各自针床的相邻针上(图的相邻针上(图3-873-87) 。 (二)菠萝组织(二)菠萝组织1 1、定义:新线圈在成圈过程中同时穿过旧线圈的针编弧与沉降弧的纬、定义:新线圈在成圈过程中同时穿过旧线圈的针编弧与沉降弧的纬编组织,如图编组织,如图3-893-89所示。所示。2 2、分类:单面菠萝组织、分类:单面菠萝组织 双面菠萝组织(如图双面菠萝组织(如图3-903-90所示)。所示)。二、移
65、圈织物的特性和用途二、移圈织物的特性和用途(一)织物特点与特性:(一)织物特点与特性: 移圈织物可以形成孔眼、凹凸、纵行扭曲等效应;移圈织物可以形成孔眼、凹凸、纵行扭曲等效应; 透气性好;透气性好; 纱罗组织的线圈结构,移圈处的线圈圈干有倾斜,两线圈合并处纱罗组织的线圈结构,移圈处的线圈圈干有倾斜,两线圈合并处针编弧有重叠;针编弧有重叠; 纱罗组织的移圈原理可以用来编织成形针织物;纱罗组织的移圈原理可以用来编织成形针织物; 改变组织结构(单面改为双面或双面改为单面);改变组织结构(单面改为双面或双面改为单面); 菠萝组织针织物的强力较低。菠萝组织针织物的强力较低。(二)用途:(二)用途: 羊毛
66、衫羊毛衫1.1.妇女时尚内衣妇女时尚内衣三、移圈织物的编织工艺三、移圈织物的编织工艺(一)纱罗组织的编织工艺(一)纱罗组织的编织工艺1 1、编织方法:、编织方法:如图如图3-913-91所示,将下针所示,将下针1 1上的针编弧上的针编弧5 5转移到上针转移到上针3 3上。上。(1 1)下针)下针1 1先上升到高于退圈位置,针编弧先上升到高于退圈位置,针编弧5 5被扩张;被扩张;(2 2)上针)上针3 3径向外移穿过扩圈片及针编弧径向外移穿过扩圈片及针编弧5 5;(3 3)下针)下针1 1下降,将针编弧下降,将针编弧5 5留在上针留在上针3 3上。上。2 2、成圈系统:、成圈系统:一般用移圈罗纹机:一般用移圈罗纹机:(1 1)针盘与针筒三角均有成圈系统和移圈系统;)针盘与针筒三角均有成圈系统和移圈系统;(2 2)每三路中有一移圈系统;)每三路中有一移圈系统;(3 3)上针与下针的对位(罗纹对位)上针与下针的对位(罗纹对位移圈对位),如图移圈对位),如图3-923-92所示。所示。(4 4)采用同步成圈或滞后成圈方式,以滞后为主。如图)采用同步成圈或滞后成圈方式,以滞后为主。如图3-923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2025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中考二诊英语试题(含笔试答案无听力音频及原文)
Unit 4 Clothes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精通版(2024)英语三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