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二战爆发之初,就认识到二战必然波及美国。在一片反对声中,他积极备战,集中精力为招兵,扩充军备做准备。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后,他力排众议,制定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在美国参战之初,他大力对部队进行整顿,完成对部队将领的新旧交替。在二战开始之后,他虽不曾亲临战场,却在背后运筹帷幄,扭转了二战的进程。
在二战的欧洲战场,他制定了北非登录战役,解放了突尼斯和比塞大港,俘虏了25万北非战场的德意联军,从而扫平了北非战场;他制定了西西里战役,很快攻下罗马,使盟军得以在德意纳粹控制的欧洲战场获得了立足之地;他制定了诺曼底登录计划,极大的缩短了二战进程。
在二战的亚洲战场,他先后派遣史迪威将军和蒙巴顿将军来华,帮助中国抗击日本侵华战争。在二战末期,他制定了向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的计划。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了日本帝国主义,为我国乃至整个东亚和南亚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战结束之后,他多次来到中国,尽心竭力,不偏不倚的调停当时不断激化的国、共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国民党反动派阴谋发动内战的企图,并为以周恩来总理为代表的共产党代表团安全返回延安做出努力。
在欧洲,他制定了欧洲复兴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提速了欧洲的战后复兴,也为后续的欧洲一体化奠定了基础。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职业军人。
他就是曾经被周恩来总理称之为君子的美国陆军五星上将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将军。
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将军,于1901年毕业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并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一战中,他跟随美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潘兴将军所带领的第1步兵师,最先在法国登陆。因为临阵表现出色,于 1921年8月,出任潘兴将军的参谋长。但直到1936年8月,已经55岁的马歇尔才正式晋升为准将,此时他已经做了35年的军官,曾在美军14个部队任职。
1939年9月1日, 59岁的马歇尔将军被美国总统罗斯福正式任命为美国陆军参谋长。三天之后,德国入侵波兰,拉开欧洲战场二战的序幕。
此时无论是军界还是政界,对是否参加二战,都存在很大的争议。虽然时任总统罗斯福也认为美国参与二战,是不可避免的。但反对派还是占据多数。并且,当时的美军陆军总数仅有187893人。
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马歇尔力排众议,开始制定扩军计划。1941年12月7日,在珍珠港事变爆发时,美国陆军的总兵力终于达到了1685403人的规模。在二战濒临结束时,美国陆军总人数,已经超过1000万。
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前,美国虽然也在一直准备参与到战争中,但军力是在有限。更重要的是,从当时美国的处境来看,发战争财,比预期参与到战争中所获得的利益更多。
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后,美国政界、社会包括军界高级将领中,都有很多人主张将战争的中心集中在亚太战场。但马歇尔将军从大局着手,制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
并且在参战之前,对军队进行了整备,替换了一大批高龄的高级将领。提拔了一批诸如艾森豪威尔、尼米兹、巴顿、克拉克、布莱德雷等年轻的军事将领。
基于先欧后亚的军事战略,马歇尔制定了欧洲战场一系列的战略决策,比如前文所说的北非登录战役(火炬登录计划),颠覆了盟军在北非战场的不利形势,并最终取得北非战场的全面胜利。在比如西西里战役和诺曼底登录,均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加速了欧洲战场的胜利。
在太平洋战场,马歇尔提名尼米兹成为太平洋舰队司令,使其后来带领美国海军在中途岛战役中击败日本。
在亚洲战场,他先后派出史迪威将军和蒙巴顿将军来华,帮助我国抵抗日本的侵略。并且他也是国共统一战线的支持者,后续史迪威将军与国民党总统蒋介石发生矛盾,与史迪威将军坚持国共联合抗日,反对蒋介石独裁,有着一定的关系。
在欧洲战场胜利之后,为了加速日本的败亡,在马歇尔的策划下,美军向日本重要的军事基地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日本的败亡。
战后,马歇尔制定欧洲复兴计划,又被称之为“马歇尔计划”,加速了欧洲的复兴。也为欧洲一体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ps:那时候的诺贝尔和平奖还算正规)
从现在来看,欧洲一体化对于世界格局的影响,比想象中的更加长远。虽然在冷战时期,欧洲作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苏联的前沿阵地,在冷战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欧洲一体化,特别是冷战结束和欧盟成立之后,欧盟作为“一超多强”中的一员,对于世界格局的影响是更加积极的。
马歇尔将军第一次来到中国,是在1924年秋,他被派到美国驻中国天津(时值北洋政府时期)的第15步兵团副团长。任期内,他一直要求部队严格训练、遵守纪律和严整军容等方面,他一丝不苟,并身体力行。他曾说过:
“离开国家数千英里的部队是没有任何理由自由放纵的,恰恰相反,作为美国军队在海外的代表,应该更加努力地保持高于国内所要求的标准。”
马歇尔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他的夫人伊丽莎白·科尔斯卡特也非常喜欢中国,并起了个中国名字叫莉莉。经常把此次中国之行说成是一次愉快的“三年采购旅行。
在驻华期间,马歇尔对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进行了研究,并学会了说汉语(不知道是天津话还是北京话),可以进行一般的交流。
正是这次经历,让马歇尔成为二战结束之后,为数不多的不对华敌视的美军高级将领。
1942年1月29日,应反法西斯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的请求,在马歇尔将军的举荐下,美国派任史迪威将军来华,担任了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帮助中国进行抗日战争。
但随着抗日战争的进行,蒋介石和史迪威将军,在军事战略和对待中国共产党的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在史迪威第一次入缅甸作战失败,中国远征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之后,蒋介石与史迪威将军之间的矛盾开始加深。
1942年6月,美国政府决定将原属中国战区、驻守印度的美国第十航空队及美国派遣来华的A一29轻型轰炸机一队调往埃及。因为当时的中国,沿海城市已经全部被日军占领,而入缅甸失败K8凯发官网之后,西南国际通道也随之丧失,这对当时的中国抗日态势来说,无疑雪上加霜。从而更是进一步激化了两者之间的矛盾。
蒋介石也第一次产生了让美国召回史迪威的想法。不过之后,随着罗斯福总统助理居里的从中调解,以及提高对中援助、废除一些不平等条约等因素,而趋于缓和。
但后续,因为对蒋介石和史迪威将军对共产党态度的不同,导致两者之间矛盾开始变得不可调和。史迪威将军一直秉承马歇尔将军的交代,坚持国共两党共同抗日的方针,主张予国共双方军队以平行援助,并建议将封锁陕甘宁边区的数十万嫡系部队用于抗日前线。而这些主张,都遭到了蒋介石的强烈反对。
而且,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真实情况,史迪威还冲破层层阻力,向延安派出了以包瑞德上校为组长的、代号叫“迪克西使团”的美军驻延安观察组,从而开启了美国政府、军方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先河。
而这一举措,无疑是蒋介石所不容的。等到1944年国民党正面战场出现豫湘桂大溃败,之后两者之间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一方面,蒋介石极力希望史迪威被召回美国,另一方面,史迪威要求蒋介石交出指挥权,并获得了罗斯福的首肯。
马歇尔使华是马歇尔将军在1945年底到1947年初,奉美国总统杜鲁门之命出使中国,调解国共军事冲突的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史和马歇尔后期仕途均有重大影响。
随着二战中,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开始准备内战,国共战争一触即发。在这一背景下,美国为了美国利益,派遣马歇尔访华,调停国共矛盾,避免内战爆发。
12月21日在南京与蒋中正见面,12月22日至重庆与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等见面。随后在马歇尔要求下,国、共、美成立了三人小组:由国民党张群、共产党周恩来以及马歇尔组成。
三人小组作为调停小组,以及三方之间的交流渠道,在这段时期对侵华日军投降之后满洲和热河的接收,以及对投降的侵华日军解除武装等问题,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并与1月10日达成了停战协议,史称一月停战令。
在1月22日,马歇尔向蒋介石提供了一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的建议性文件,2月25日,军事三人小组签署名为《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的协议。不过这两份文件,基本上都成了一纸空文。
1946年3月4日,三人小组乘飞机到达延安,毛泽东曾将马歇尔称之为“和平使者”。
但此时,国内两党之间矛盾已经K8凯发官网激化,1946年5月下旬,国民政府军占领长春,在四平战役重创林彪部队后,在马歇尔的调解之下,蒋介石下达了六月停战令,同意东北休战15天。
此后,又在马歇尔的主导下,进行了夏季调停和司徒雷登的五人小组计划,但收效甚微。马歇尔在探访蒋介石时,将认为是中共意图夺取政权。后马歇尔与周恩来等代表进行了多次会谈。
9月16日,在马歇尔的斡旋下,美国政府开始对国民政府的部分武器禁运,试图向国府施加压力。
10月到11月,马歇尔又多次对过国共矛盾进行调停,并在10月15日和11月8日对蒋介石的《五人小组和三人小组会议重开的谅解要求声明》和《民立宪大会前的最终声明》进行修改,以减少其中“具有挑衅性质”,以及不够客观的内容,但此时国民党方面已经开始全国征兵,并派兵夺取了张家口、赤峰等地,导致调停的收效甚微。
此后,马歇尔又对调停进行了多次努力,但均收效甚微。不过在此期间,马歇尔多次建议美国政府裁减在华驻军。
1947年1月8日,马歇尔启程回美国。此后,国共双方的关系持续恶化,军调部基本上停止运作,回到美国的马歇尔在1月21日到达华盛顿时,向杜鲁门提出关闭军调部,结束美国的调停行动。
此后,美国方面派出魏德迈再次访华,回国后,魏德迈撰写报告,对国民党未来的前景表示忧虑,建议将东北地区设为中、苏、英、美、法五国监护,或依联合国宪章监护。马歇尔认为此段内容侵犯中国领土主权,要求魏德迈删除,魏德迈婉拒,马歇尔便将此报告列为最高机密保存。
在马歇尔在华调解期间,马歇尔是少数对国共两党持平等态度的美国政治家和军事家。并且其曾在调停期间,帮助周恩来等中共代表人物安全离开武汉。
并且调停期间,在一次周恩来与马歇尔共同乘车的时候,由于周恩来睡着了,不小心将笔记本掉地上,而马歇尔也没有偷看,并将周恩来叫醒,然后将笔记本交给了周恩来。正是这次经历,让周恩来评价马歇尔是一个君子。
美国从二战结束之初,到朝鲜战争爆发,开始盛行麦卡锡主义,并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后达到顶峰。而马歇尔也因为这段来华调停的经历,以及对华温和的态度,被麦卡锡及麦卡锡主义的政治团体指为美国的叛徒,最终导致出任美国外交部长,并致力于欧洲复兴计划的马歇尔辞官。
1959年10月16日马歇尔病逝,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他死之前的遗言是:
“简葬我,一如军中忠诚为国之寻常将士。切忌铺张,典式毋盛,追悼会宜简,到场只限族亲,尤须悄然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