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解读的书,是一本热气腾腾的新书,今年一月才刚在国内出版。这本书是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的亲笔自传,书的名字叫《成为——米歇尔·奥巴马自传》。
这本书有多火爆呢?刚上市第一天就卖掉了72万册,15天就登上了2018年全美图书销量第一名的宝座。到目前为止,英文版发行量已经超过了1亿册。跟当年的《哈利·波特》系列有得一拼。
不仅在美国火,在其他国家,比如像英国、法国、德国等等国家,这本书都拿到了非虚构类榜单的第一名。
米歇尔·奥巴马的这本自传,不仅卖得好,口碑也一样是好到爆表———亚马逊评分4星半,豆瓣对这本书的评分高达9分。
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也是逢人就推荐这本书,她说:“书里有你想知道的一切,甚至还有一些你想象不到的东西。这本书写得太好了,我能听到她的声音,想象到她的表情,感受到她的情绪。”
在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看特别厚,觉得肯定又是一本政治成功学。但是当我才刚看完前言的时候,我已经被这本书完完全全地吸引了。就像是米歇尔坐在你对面,跟你讲述自己曾经的故事,有艰难,有不安,甚至还有恐惧。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光鲜亮丽的第一夫人,而是一个普通女人的努力和挣扎。
作为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在书里开篇就直截了当地说:“我讨厌政治。”而且当初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米歇尔一点都不支持,还一个劲地问:“你能不能不去从政?”所以,有读者评价米歇尔的新书,说这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故事。米歇尔记述了真实的生活和感受,她的挣扎和纠结跟平凡的我们并无不同。”
她“吐槽”自己的老公奥巴马在刚恋爱的时候非常自由洒脱,完全不想结婚;她还“吐槽”了白宫的生活,看上去高端大气上档次,实际上却非常不自由,连剪个刘海都要经过批准;她还“吐槽”了现任总统特朗普,而且放狠话说,“我永远都不会原谅你。”
她不仅是最受欢迎的美国前第一夫人,还是一个努力奋斗的、有思想有主见、甚至还非常幽默可爱的女人。
米歇尔今年55岁,在这本自传里,她把从出生到现在这五十五年,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叫“成为更多”,讲的是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之后,她成为第一夫人时期的事情。
米歇尔·奥巴马当上第一夫人之前,我看到的是一个女人的奋斗和努力;当上第一夫人之后,我看到的是一个女人的挣扎和困惑。
1964年,米歇尔出生于芝加哥南部的一个黑人家庭里。她的父亲是一位水管工,母亲是家庭主妇,她还有一个比她大两岁的哥哥。
那个阶段的美国社会很动荡,接连出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肯尼迪总统在1963年遇刺。没过几年,1968年,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又被人枪杀,整个社会是闹得人心惶惶。
所以,很多白人家庭就从市中心搬到了郊区,因为郊区的环境好、房子大、犯罪率也少。那城里的白人呢,就变得越来越少了。而米歇尔一家,就是留在城里的黑人家庭。
米歇尔的家庭算是比较贫困的。一家四口人,租住在亲戚家的二楼,一套一室一厅里。父母住卧室,米歇尔和哥哥住客厅。等两个孩子十几岁的时候,父母搬到了客厅住,把唯一的卧室让给了米歇尔,又在厨房后面给儿子修了一个隔间。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特别感慨。尽管米歇尔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但她的父母仍然竭尽所能为孩子提供相对体面、有尊严的生活,真是非常地了不起。
所以,米歇尔从小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她没有很多的匮乏感。包括后来她搬到了白宫,白宫里一个卧室就比父母家的整层房子都大,她也没有那种“总算熬出头了”的感觉。
米歇尔小时候特别刻苦,在幼儿园阶段就知道要争取小红花。有一次她念错了一个单词,哎呀,那是急得一个晚上都没睡好觉。第二天去幼儿园,她主动举手要把单词重念一遍,老师不同意,结果米歇尔就自己站起来了,坚持念完了。真是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姑娘。
高中的时候,米歇尔考上了芝加哥一所还不错的学校。在那里,她跟很多白人学生一块儿上学,她也头一次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她每次认识新朋友的时候,都会怀疑自己:我是不是不够优秀,是不是没有别人聪明。在这种忧患心态下,她又刻苦了三年,以排名前10%的优异成绩,从高中毕业。
当时,她的哥哥考上了普林斯顿大学,米歇尔也想申请去普林斯顿。申请大学之前,学校给她安排了一个专业的升学顾问做咨询。这个升学顾问在了解了米歇尔的家庭情况之后,兜头就给她泼了一盆冷水,说:“我觉得你不是上普林斯顿的料。”
这话一说出来,把米歇尔气得啊,她在书里写道,“我在离开那位大学申请顾问的办公室之后,怒气冲天,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当时我的唯一想法就是,我会证明给你看。”
这要是一般的女孩,可能会怪自己出身不好,家庭不好,但米歇尔不这么想,她生完气之后,很快就平静下来,然后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大学申请资料。既然我没有显赫的背景,和过硬的推荐,那我就把自己的全部努力都写下来,让别人看到,米歇尔就是这样想的。
在普林斯顿大学念书的时候,米歇尔就发现这个学校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白人多,黑人学生不到学生总数的9%。第二个是男生多,男生的数量是女生的6倍。米歇尔作为一个黑人女学生,用她自己的话来讲,就成了“一个扎眼的少数派”。
她还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每时每刻都在学习,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从普林斯顿毕业以后,米歇尔又去了哈佛大学的法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今天有很多价值观都会告诉我们说,“不必在意世俗的眼光,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米歇尔却很直白地说:“我在意别人的眼光,我希望获得人们的肯定。”
很多时候,“做自己”的前提条件,首先就是要获得世俗意义上的认可。毕竟我们不是在深山里修仙,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规则的世界里。
从这个角度来说,米歇尔很勇敢也很努力,她能接受这种规则,并且很好地达到要求,甚至到后来,她还能打破规则的限制。
25岁的时候,米歇尔进入了一家著名的律师事务所工作。她在书里这样描写她刚进入职场的生活,“每天,我踩着高跟鞋,穿着阿玛尼套装,到芝加哥市中心一座摩天大楼的47层上班。我加入了梦寐以求的精英群体。25岁我就有了助理。下班以后,我像很多都市白领一样,去做有氧健身运动。我挣的钱比爸妈一辈子挣的钱都多。”是不是一下就想到了电视剧里那些成功的女白领?
有一天,公司的合伙人跟米歇尔说:“有一个暑期实习生要来这儿实习,你能不能带一带他?”米歇尔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这个实习生就是奥巴马同学。奥巴马本科毕业之后,做了几年社区服务工作,所以,他虽然是米歇尔的实习生,但是这名“学生”比“老师”还大三岁。
奥巴马还没来报道,公司内部就开始传了,说这个奥巴马是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一个明星学生,既有才华,人还长得帅。
结果这个奥巴马同学上班第一天就迟到了。米歇尔说:“我对迟到的人没有好感。再一看他的脸,哪里长得帅了?”“有一天我发现他还抽烟,我是有多讨厌抽烟的人。”看到这里的时候,真是觉得米歇尔特别的可爱。
但是在随后的工作中,米歇尔渐渐转变自己的想法,她发现奥巴马很有能力,但是一点都不骄傲,反倒非常认真,在这个新发现之后她开始对奥巴马产生了好感,甚至开始有点崇拜他了。
用米歇尔自己的话来说,奥巴马的出现,一下子打翻了她人生的调色盘。后来,两个人自然而然地就恋爱了。
奥巴马在夏威夷出生,在印尼生活了四年,在洛杉矶读了两年书,又转学到哥伦比亚。奥巴马18、9岁的时候,是个逃课、打架、泡妞样样都来的坏小子,只不过后来迷途知返了。念完大学之后,他在一家非营利组织里,做社区工作者,做了几年,然后才去哈佛读的研究生。总的来说,奥巴马没什么固定的规划,活得非常随性。而我们知道,米歇尔可是一个稳扎稳打、凡事都会提前规划的学霸啊。
两人恋爱了一段时间之后,米歇尔想稳定下来,打算结婚,但是奥巴马呢,一点成家的打算都没有。
有一天,两个人吃饭的时候,又说到结婚这件事,奥巴马支支吾吾,说结婚没有什么意义,两个人又开始辩论起来。这个时候,服务员端上来一道甜点,盖子一揭开,巧克力蛋糕的盘子里,竟然放了一枚结婚钻戒。
当奥巴马决定从政的时候,米歇尔心里是一百个不乐意。她不喜欢政客,也不愿意让自己的丈夫成为一名政客。但是她反过来想想看,自己每次做什么决定,丈夫都是无条件地支持自己。所以他第一次想要竞选公职的时候,米歇尔就只能同意了。
1996年,奥巴马被选入了伊利诺伊州参议院,正式开始了从政生涯。这之后,就忙得顾不上家了,有时候小两口一周好几天都见不着面。在这期间,米歇尔好不容易怀了孕,结果没过几周就流产了。后来,实在没办法,只好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生下了两个女儿。1998年,大女儿玛利亚出生。米歇尔知道奥巴马的事业正处于上升期,指望不上他,就只能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
2001年,小女儿萨沙出生以后,米歇尔换了一份工作,去了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因为她需要更好地负担起两个孩子的生活开支。但日常的生活,还是米歇尔一个人带着两个娃,奥巴马三天两头不着家。
这个时候,米歇尔确实是崩溃了,他们开始为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吵架。但米歇尔优秀在哪呢?就是她吵归吵,吵完了还是会积极地去想着怎么解决问题。
于是,米歇尔就硬拉着奥巴马,去做了婚姻咨询。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以后,两人的关系有了一些改善。米歇尔也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以后她和女儿不再等奥巴马回家吃饭了,而是告诉他,“每天晚饭六点半,我们不等你,是你要赶上我们才行,你的工作不可以成为这个家的黑洞。”
对于米歇尔来说,这个决定其实就是一个让步,只不过她给了自己一个说法,自己消化了那些情绪和委屈。
他们结婚之后的十一年里,总共经历了五场竞选。真的是相当疯狂。我们也不难想象,米歇尔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付出了多少。
2007年,奥巴马正式宣布要参选美国总统。作为一个黑人候选人,他不能有任何失误,所有事情都要付出双倍的努力。米歇尔跟着他一起,去全国各地演讲拉票。
我们通常认为竞选是一件特别高大上的事情,米歇尔却说,根本不是这样。每次活动结束,她从人群里穿过,她要微笑、握手,同时还要往前走,整个人就像刚从山洞里走出来的女疯子一样。忙的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上厕所都没时间,她就只能训练自己少喝水。
总统大选的当天,米歇尔还坚持送两个女儿去上学。这个时候,所有人都在热烈地议论选举,米歇尔只是在心里想:我给两个女儿的中午饭都装在书包里了。
其实书里还有很多类似这样的细节,都能看出来,米歇尔确实对政治不感冒,就跟我们大多数普通女人一样。她不是撒切尔夫人那种为了政治而生的强大女人,但是她却依然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帮助丈夫获得了选举,这就是她优秀的地方。
当天晚上,媒体宣布:奥巴马当选美国第44任总统。从这一刻开始,米歇尔又多了一个新身份——美国第一夫人。这一年,米歇尔四十三岁。
在这四十三年里,我看到的是一个女人的努力和奋斗——米歇尔从一个贫穷家庭出身的普通学生,一步一步靠自己的努力和不服输的性格,考上名校,在职场上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结婚以后,她虽然不喜欢政治,但还是尊重丈夫的选择,并且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她也经历过婚姻的危机,但她总是积极地去想办法解决。
很多人都会好奇:当第一夫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米歇尔是这样说的,“你看笼子里的金丝雀,你觉得她快不快乐?白宫确实是一个漂亮、舒适的地方,但它更像是一个堡垒,只不过伪装成了家的样子。”
在任何的“小事情”上,连手指头都不用动一动,就有人给你安排地妥妥当当。外出活动有人踩点。每天的行程安排是精确到分钟的,甚至包括上厕所的时间也是。夫妻俩再也不用为了带孩子而吵架了,因为有专门的特工负责照顾两个女儿。收衣服、洗衣服等等的家务活有保洁人员来干。出门不需要带现金和钥匙。就连电话,也不用自己接,都是助理负责接。
在总统身边,配置是进一步升级。奥巴马有一个六人团队,负责整理当天的各种新闻资讯。有足足五十个工作人员,每天专门帮他接收和回复日常邮件。厨师也有一帮,还有一帮采购员,每天负责采购食品,根本不用他们俩自己去逛超市。
有时候,奥巴马早上说有一种外国水果不错,晚饭的时候又觉得寿司好吃,白宫的米其林大厨就会赶紧记下来,放到菜单里。
说到这里,是个人都会感到很羡慕。但米歇尔的吐槽立刻就来了,她说:“大厨不要钱,可是菜要钱啊。有些食物都是专门从国外运输过来的,价格非常昂贵,结果都是我们自己买单。”“我们买的所有东西,都要自己付钱,哪怕是一卷卫生纸。只有房租、水电和人员工资,是不需要我们来付的。”
美国总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一出门就是大阵仗。美国总统的车队,整个队伍至少有20辆车那么长。有警车、越野车、坦克、防震减灾卡车、救护车、侦察车、警察护卫队……
这是我们能看得见的,还有看不见的:在奥巴马活动的周围,有一架专用直升机随时待命,准备带他撤离,以防他受到什么攻击。在他出行周围的屋顶上,一定埋伏了神枪手。随行还会有一位专人医生,车上储存着跟他血型一致的血液,以防出现什么情况,需要输血。
我读到这里也很震撼,米歇尔就在书里很头疼地说:“我们一家就像生活在气泡里,跟世俗生活完全隔绝了。一旦我们涉足尘世,就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有一次,小女儿萨沙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结果,特工先去了人家同学家里,做了一轮地毯式的安全检查。别人家家长送孩子过来的时候,特工一上来就要人家报上自己的社会保障号码,也就是类似于我们的身份证号一样的东西。搞得家长们都很尴尬。
还有一次,米歇尔跟奥巴马去百老汇看演出。开演几个小时之前,警察就封锁了整个街区。所有来看戏的人,都要额外排队过安检。当天晚上的演出,就是因为安检,推迟了45分钟才开演。更可怕的是,他们俩还没到家,共和党就已经召开新闻发布会,说奥巴马跟米歇尔这次约会奢靡浪费、劳民伤财。
有时候米歇尔想去白宫的阳台上坐一坐,但想了想还是放弃了。虽然在她而言,只是喝杯茶透口气,但是会有一帮人来操心她的安全,会给特工处带来很多麻烦。因为阳台上站的人,是可以直接暴露在白宫之外的街道上的。
有一年,米歇尔想换个发型,想给自己剪个刘海。立刻就有工作人员来提醒她,说应该先征求奥巴马的幕僚们的同意,确保她剪的这个刘海,不会惹出任何麻烦。米歇尔简直气得不行,吐槽说:“我的头发都不是我的,真是太荒唐了。”
除了发型要管,米歇尔不论去哪儿,都要随身准备一件适合参加葬礼的服装。因为有时候,他们会突然临时去参加某个士兵、议员或领导人的告别仪式。简直是分分钟都不能懈怠。
有一次,米歇尔跟奥巴马去英国,拜访伊丽莎白女王。跟女王站在一起的时候,女王她抬头看着米歇尔说“你个子可真高。”米歇尔确实挺高的,有一米八。米歇尔就说:“是呀,这鞋根儿就高,而且我本来个子也挺高的。”女王低头看了看米歇尔穿的高跟鞋,摇了摇头,说:“这种鞋穿起来很不舒服,对吧?你瞅瞅我这个。”米歇尔一看,女王也一样,穿了个高跟鞋。
两个穿着被高跟鞋折磨的女人,一下就拉近了距离。米歇尔就是一个很直率的人,她会情不自禁地表达感情。于是她就伸出一只胳膊,亲切地搂住了女王的肩膀。
结果,媒体捕捉到了这一幕,立刻就开始骂她了,说她乱了英国王室的规矩。因为啊,英国王室是不能被触碰的,这是禁忌。美国媒体也很毒舌,说米歇尔粗野无礼,配不上美国第一夫人的名号。
米歇尔在搂女王的时候,女王还靠过来了一点,把一只手放在了米歇尔的腰上。说明女王她自己也觉得这事儿无所谓。而且后来英国王室也发了声明,说米歇尔没有触犯他们任何禁忌。
这一次出访,团队提前就跟米歇尔说了各种需要注意的礼节。按照规矩,米歇尔要和女王的丈夫——94岁的菲利普亲王坐在前排,亲王会亲自开车;而奥巴马呢,要和女王一起坐在后排。
但是见了面打完招呼以后,女王竟然招呼米歇尔,跟她一起去坐后排。这可把米歇尔搞懵了,坐前排吧,等于无视女王的邀请;坐后排吧,那又要被媒体骂上头条了。这可咋办?
女王马上就明白了,就问米歇尔:“他们是不是跟你们讲了一些规矩?那都是胡扯。你愿意坐哪儿,你就坐哪儿。”
所以你看,我们看起来光鲜亮丽的生活,其实背后有我们看不到的无奈和压力,当你的每一个细节都会被人拿着放大镜议论的时候,真的是需要很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的。
2011年冬天,奥巴马在争取2012年的总统连任。当时,特朗普——也就是美国的现任总统——还是纽约的一位房地产开发商,他宣称,自己要争取2012年的共和党总统选举提名。他还公然质疑奥巴马的美国公民身份,说奥巴马实际上出生在肯尼亚,根本就不是美国人。
当然,这两年我们也渐渐知道,特朗普说话的风格就是这样,特别戏剧化,跟演员一样。
但当时,美国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就在特朗普的话上面大做文章,出现了各种谣言。
没过多久,奥巴马和米歇尔居住的白宫,就遭到了枪击——其中一枚子弹击中了一扇窗户的玻璃,另一枚子弹射进了窗框里,其他的凯发官网入口全打在了屋顶上。而那间屋子,正是米歇尔平时喜欢喝茶的地方。如果米歇尔那天刚好坐在窗前喝茶,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万幸的是,那天没有人员伤亡。
距离这件事过去已经好几年了,米歇尔仍然非常愤怒,她直言不讳地在书里写道:“唐纳德·特朗普,就因为他毫无根据的污蔑,把我们一家人置于危险的境地。就冲这一点,我永远都不会原谅他。”
所以,我们其实不难理解米歇尔对于“第一夫人”这个角色的感受,她说:“白宫确实是一个漂亮、舒适的地方,但它更像是一个堡垒,只不过伪装成了家的样子。”
或许有些女人天生就擅于活在众人的注视和闪光灯下,比如像肯尼迪总统的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她就是把每一次的出访都当成是一种享受,她乐在其中,精心地搭配她的衣服和鞋子。
但有些女人根本就对这些东西不感冒,比如米歇尔·奥巴马。不是说她不优秀,即便是拿掉“第一夫人”这个名号,她也是个妥妥的精英女性。而是说,她并不享受这个光环带给她的虚名。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因为从小到大,米歇尔一直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她非常地清醒。
但是,即便是她“不喜欢政治”,不享受“第一夫人”的风头,不代表她消极怠工,她依然在自己的角色里,兢兢业业地完成了八年的工作。
在这八年的时间里,米歇尔协助老公奥巴马,给美国社会做出了很多很多积极的贡献——她开垦了白宫菜园,在白宫花园里号召孩子们来种菜,让白宫成为孩子们的户外教学课堂。她还发起了一场运动,力争解决儿童肥胖症蔓延的问题。还有帮助世界各地的女孩上学的“女孩学习计划”。
如果让我用两个词来形容米歇尔·奥巴马,我会用“努力”和“真实”这两个词。
如果米歇尔在书里写:“我特别享受在白宫的生活”,“我一直都支持奥巴马的每一个决定”,“我不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我不计较政敌对我曾经造成的伤害”,如果她这样写的话,这本书对于我们广大普通女人而言,就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地方,是一本没有意义的书。因为她不真实,普通人谁还能没个情绪呢?
但米歇尔·奥巴马把她每一个阶段的各种各样复杂的情绪,都相对真实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而且我们不仅能看到她的情绪,我们还能看到,她每次都能超越自己的情绪,去努把力,加把劲,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米歇尔·奥巴马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个普通的女孩儿,都可以真实地做自己,有点小瑕疵没关系,但是我们要十足地努力,不要轻易地妥协。
这本自传的名字叫做《成为》,英文名是“becoming”,这是一个进行时,并不意味着要达到某个位置,获得某种成功。
成为,是一种成长的状态,在成长的路上,是没有终点的。我特别地赞同这个观点,所以我在创业初期,就把slogan设定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米歇尔说:“如今我已经54岁,但我仍在追求进步,我希望未来的我,能够一如既往,永不停歇。”
1、我们把米歇尔·奥巴马这55年的经历,分成了两个部分。在她当上第一夫人之前,我把它归纳成“一个女人的奋斗和努力”。米歇尔从一个贫穷的学生,一步一步靠自己的努力和不服输的性格,考上名校,在职场上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结婚以后,她虽然不喜欢政治,但还是尊重丈夫的选择,并且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她也经历过婚姻的危机,但她总是积极地去想办法解决。
2、当上第一夫人之后的八年,我把它归纳凯发官网入口为“一个女人的挣扎和困惑”。在白宫里的生活受到各种限制,米歇尔直率的性格也给她带来许多麻烦,除此之外,她还经历了不少诋毁,即便是她这样,米歇尔依然在自己的角色里,兢兢业业地完成了八年的工作。
这本书非常适合女性阅读,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一看,相信也会对你的人生有不少启发。